尊龙时凯

人才招募
我們立足本地,放眼全球集團主頁 - 繁體中文
鴻海集團
集團首頁
亞洲
中國大陸
美洲
美國
English
墨西哥
歐洲
捷克
čeština
斯洛伐克
Slovak
新聞中心
CSR
鴻海與Intrinsic成立合資企業 共同打造未來AI機器人工廠 結合Intrinsic機器人技術與鴻海製造專業 重新定義全球電子產品製造模式
2025/11/21
鴻海與Intrinsic成立合資企業 共同打造未來AI機器人工廠 結合Intrinsic機器人技術與鴻海製造專業 重新定義全球電子產品製造模式
【台灣台北和美國加州,2025年11月21日】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與 Intrinsic 宣布雙方成立合資企業,共同實現未來智慧工廠(intelligent factory of the future)的願景。利用AI賦能的機器人技術,帶來製造業和工廠車間的生產方式無限潛力,協助生產營運具備更高的彈性、適應性和成本效益。 雙方合資公司設立於美國,重點目標在推動電子產品組裝和更廣泛製造領域的躍進式變革(step change)。其目標是對於不同世代大量重新設計的產品,原先需打造特定自動化解決方案,現在可以轉變為更具通用性的智慧機器人,自動化以往的人工流程,最終目標是實現工廠的全面協調和自動化(full factory orchestration and automation)。 初期,雙方合作將涵蓋組裝、檢測、機器維護管理和物流應用等,一系列應用場景。Intrinsic的Flowstate,將為鴻海和Intrinsic團隊提供一個通用工具,藉此利用業界領先的 AI 能力,如 Intrinsic Vision Model (IVM),在電子組裝過程中,導入全新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透過與 Intrinsic 的合作,我們能夠運用他們在 AI 驅動機器人技術方面的深厚專業。這種協同作用與我們在全球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相輔相成,使我們能夠共同開啟未來工廠的藍圖。」 Intrinsic 執行長 Wendy Tan White 表示:「我們正共同努力,將AI的價值帶入現實世界中。結合Intrinsic在AI驅動機器人軟體方面的專業能力,以及Alphabet在應用研究和平台開發方面的深厚經驗;加上鴻海長期以來的全球生產專業、世界級生產設施以及對製造業未來的願景,我們將加速AI能應用在當今最需要,且最有價值的製造領域。與鴻海建立合作關係,為大規模推廣這些解決方案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鴻海科技集團數位長史喆表示:「Intrinsic在建立AI整合平台和可擴展的AI機器人能力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透過合作,將能夠確保鴻海的智慧製造平台,從數據管理到機器人、AI 和數位孿生領域,在我們工廠內部實現智慧自動化。這次合作將幫助徹底改變我們的工廠營運,使其更具彈性、適應性、技能基礎和可擴展性。從機器人層次的單一任務,到完整的生產線和工廠管理,我們很高興能共同建設未來工廠。」 傳統上,製造商依賴人工生產,或依賴硬性、寫死的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這些系統的設計、編程和維護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其成本和複雜性將機器人限制在可預測、預先設定、高批量的任務中。在現實場域中,對現有的工作站與產線進行製程變更,在技術上與經濟上往往都是不可行的。當前,產品設計、市場需求、客戶群或供應鏈發生變化,快速調整通常也是不可能,或者需要高昂成本。在許多情況下,這意味著在追求彈性與成本之間,人力仍然是執行重複性工作的唯一可行選項,但這也帶來其他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痛點,並實現更高效和永續的生產方式,滿足彈性靈活的生產力,鴻海與 Intrinsic的團隊將共同努力,將Intrinsic的AI平台能力與鴻海的智慧製造平台整合。我們的目標是實現自適應的智慧機器人解決方案,能夠進一步提升鴻海的生產設施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效率。 Intrinsic深信智慧機器人所具有的變革力量,對於鴻海團隊所帶來的合作契機深感振奮,雙方能共同打造受惠於AI驅動的機器人、平台與規模化能力的解決方案。 雙方團隊都深刻理解智慧機器人在整個製造價值鏈中的重要性,從電子製造到金屬加工、從物流到汽車產業以及其他相關領域,實用型AI的導入正重新定義自動化發展。透過在日常自動化流程中運用 AI,從方案開發到實際營運,我們將實現新價值。 這項合作關係是邁向未來智慧工廠旅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鴻海與Intrinsic團隊對未來充滿期待,並將持續突破智慧自動化的界限,提供更容易取得的AI驅動機器人技術,並推動電子製造產業持續成長。
2025/11/21
鴻海與OpenAI宣佈共同在美國打造下一代AI基礎設施硬體
2025/11/21
鴻海與OpenAI宣佈共同在美國打造下一代AI基礎設施硬體
【台灣台北–2025年11月21日】鴻海科技集團(Hon Hai Technology Group, TWSE:2317)與 OpenAI今日宣佈,雙方將合作聚焦在下世代AI基礎設施硬體的設計工作與美國製造。作為共同合作的一部分,OpenAI將分享對AI產業新興硬體需求的洞察,協助鴻海的設計與開發工作,以及在美國據點的生產。OpenAI將擁有優先評估這些系統,並擁有採購選擇權益。此初步協議不包含採購承諾或財務義務。 隨著AI能力的不斷進步,對於新的硬體基礎設施需求也隨之增加,以滿足先進模型所需。此合作將結合OpenAI對當前及未來模型需求的深入洞察,以及鴻海卓越的製造專業,兩家公司將攜手,強化美國在地供應鏈,並加速先進AI系統部署。在美國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對於強化供應鏈和支持美國在AI領域的持續領導地位至關重要。 鴻海與OpenAI的合作將專注以下三個核心工作: 設計未來數世代資料中心硬體:OpenAI和鴻海將共同設計、工程化與開發未來多個代代AI資料中心機架,以多項專案同時推動的方式進行,以滿足AI時代快速變化的先進模型需求。透過結合OpenAI的基礎設施藍圖與鴻海的工程和製造專業,雙方可以更快地讓新系統上線,並且為長期成長的需求確保產能。 強化並簡化美國AI供應鏈:兩家公司將共同努力,改善機架架構,使其能夠在美國各地進行製造;擴大採購範圍,納入更多的晶片和美國在地供應商;並擴展本地化的測試與組裝。這將提高可靠性、加快部署速度,並強化生態系統,從而建立一個更具韌性且可擴展的美國供應鏈。 在美國製造關鍵AI資料中心零組件:鴻海將在美國製造AI資料中心的關鍵設備,包括線纜、網路、冷卻和電力系統。這將支持高效能運算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並有助於確保經濟效益惠及作業員與製造商,滿足當前和未來AI工作負載的需求。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鴻海很高興能AI數位時代的先驅者OpenAI 合作。作為全球最大AI伺服器製造商,鴻海擁有獨特的優勢,能夠透過值得信賴、可擴展的基礎設施來支持OpenAI的使命,從而加速創新,並擴大全球企業與用戶取得深具革命性AI能力的機會。」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表示:「打造先進AI技術背後的基礎設施,是美國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e America)的世代機會。這次雙方合作是確保AI時代的核心技術,能夠在美國本土製造的第一步。我們相信這項工作將強化美國的領導地位,並有助於確保AI的優勢能讓更多人受益。」
2025/11/21
鴻海科技集團與三菱電機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同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可靠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2025/11/06
鴻海科技集團與三菱電機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同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可靠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台北、東京–2025年11月6日】三菱電機株式會社與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今(6)日宣布,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目標為全球客戶共同提供具備優異能源效率和高度可靠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基於此份合作備忘錄,兩家公司將在AI資料中心領域,充分結合彼此的專業知識和資源網絡,進行全面合作。在全球市場範圍上,共同提供高效、可靠且具競爭力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以期為循環型經濟等社會課題做出貢獻。 展望未來,雙方計劃在應對永續性等社會課題的過程中,相互活用彼此的專業知識,在AI資料中心領域以外,共同創造新的價值、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圖說: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與日本三菱電機社長兼CEO漆間啓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目標為全球客戶共同提供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關於三菱電機 三菱電機集團,憑藉不懈的技術革新和無限的創造力,致力於實現充滿活力與富裕的社會。我們正加速推動「Trade-On」活動,在發展業務的同時豐富社會與環境,以實現永續發展。此外,透過數位平台「Serendie®」,於數位空間彙整客戶提供的資料並進行分析,同時加強集團內部的緊密連結與智慧共享,推動「循環型數位工程」,創造新價值並協助解決社會課題。 自1921年創業以來,三菱電機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業務範圍涵蓋社會系統、能源系統、防衛與宇宙系統、工廠自動化系統、汽車機械、大樓系統、空調與家電、數位創新,以及半導體元件等。我們在全球擁有超過 200 家集團企業與約15萬名員工,於2024年度的合併營收達5兆5,217億日圓。 如需更多資訊,請參閱 www.MitsubishiElectric.co.jp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8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結合AI推動「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三大智慧平台,以「3+3+3」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www.honhai.com
2025/11/06
鴻海研究院攜手陽明交大開創晶片間無線光通訊新時代 發表二維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光束轉向技術
2025/11/06
鴻海研究院攜手陽明交大開創晶片間無線光通訊新時代 發表二維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光束轉向技術
成果榮登《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邀請論文【台灣台北–2025年11月06日】鴻海研究院半導體所(HHRI)展現創新實力,成功開發世界首創的「二維寬視野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metalens-based focal plane array, FPA)光束轉向技術」,並應用於晶片間光無線通訊系統,大幅提升資料中心與異質整合應用的傳輸效率與靈活性。 此突破由鴻海研究院半導體所所長暨陽明交大講座教授郭浩中所長與半導體所洪瑜亨小組長研究團隊,攜手陽明交大鄒志偉特聘教授與張祐嘉副教授研究團隊共同完成。最新研究論文《2D Silicon Photonic Metalens-based Focal Plane Array (FPA) Optical Beam Steering with Wide Field-of-View (FOV) for Chip-to-Chip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WC)》展現先進的矽光子技術與晶片間光無線通訊的創新應用,已正式刊登於全球權威期刊《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並獲選為邀請論文,詳情可參閱http://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1184761。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JSTQE)是IEEE光子學會於1995年創刊的頂尖期刊,專注於量子電子與光子學前沿研究,涵蓋矽光子、量子通訊、雷射、奈米光學與光感測等領域。採主題特刊制,發表高影響力論文,影響因子約4.2,為光電與量子科技領域的重要國際期刊。 二維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光束轉向技術結合矽光子積體光學技術與超穎透鏡(meta-lens)結構,能在晶片上實現高速、低功耗且高精度的光束控制。透過焦平面陣列動態調變相位分佈,可實現二維光束掃描與即時轉向,應用於光學雷達(LiDAR)、3D成像及光通訊中,展現高整合度與可量產化優勢。圖一、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應用於晶片間光無線通訊的潛在實施示意圖,包括2D、2.5D及3D異質整合。圖二、整合式二維矽光子焦平面陣列光束轉向器的示意圖及自製晶片影像本次研究實現了世界首創的二維寬視野矽光子-超穎透鏡焦平面陣列光束轉向器,無需機械移動部件或複雜相位校準,即可達成51.4° × 6.12°的寬視野,平均半高寬發散角僅1.4°。相較於傳統光學相控陣或陣列波導光柵路由器,此技術體積更小、操作更簡便,並支援超過70 Gbit/s的「自由空間高速資料傳輸」,為資料中心網路、人工智慧及雲端運算提供高效、低功耗解決方案。圖三、超穎透鏡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影像及光學訊號傳播示意圖本研究承蒙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NSTC)的大力支持。此項矽光子整合技術大幅降低了系統複雜度與能耗,為產業應用帶來更具競爭力的架構。此技術的突破不僅彰顯鴻海在矽光子與光無線通訊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為未來晶片間通訊、資料中心及異質整合奠定堅實基礎。期待這項技術能加速推動6G、AI運算及高效網路的普及化。 關於鴻海研究院 鴻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於2020年,隸屬於鴻海科技集團(Hon Hai Technology Group),旗下設有五個研究所及一間實驗室。每個研究單位皆擁有高科技研究專業人員,專注於未來三到七年的前瞻技術研究,以強化鴻海的長期技術與產品創新動能,支持集團轉型為「智慧導向」,並提升鴻海「3+3+3」營運策略的競爭力。
2025/11/06
鴻海 馬偕 祥寶 三方攜手整合AI應用跨足長照體系  建造劃時代遠距醫療新藍圖
2025/11/03
鴻海 馬偕 祥寶 三方攜手整合AI應用跨足長照體系 建造劃時代遠距醫療新藍圖
「AI Care科技與照護共創智慧醫養時代」合作簽約記者會於台北盛大舉行【台灣台北–2025年11月3日】因應超高齡化社會挑戰,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持續以科技為橋樑,推動「智慧醫療×長照服務×科技創新」的整合應用,今(3)日,鴻海與馬偕紀念醫院、祥寶尊榮長照集團正式簽署三方合作備忘錄,攜手導入AI穿戴式監測、遠距醫療平台與外骨骼肌力輔助裝置,共同建構智慧長照一體化示範模式,翻轉傳統照護樣貌,開啟長照醫療新時代。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鴻海科技集團B事業群暨數位健康總經理姜志雄、祥寶尊榮長照集團林哲弘董事長共同出席簽署儀式。未來三方攜手整合醫療專業、長照服務與創新科技,將AI智慧穿戴裝置與雲端資料分析正式導入長照現場,為長者與照護人員創造更安全、更即時、更具前瞻性的智慧照護環境。見證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王建彬院長表示,AI人工智慧、醫療長照結合的大健康產業是我國未來趨勢,這次簽署MOU,代表智慧長照新世代的的開始,也是一個創新。也祝福三方未來成果礨礨。 AI穿戴裝置CoDoctor Watch 讓健康管理無縫銜接 此次合作首波示範場域將於祥寶長照機構桃園及台北兩處據點啟動,服務約250位長者。住民長者將配戴「CoDoctor Watch」智慧健康錶,連續監測血壓、脈搏波(PPG)、心率變異度(HRV)與血管彈性等多項生理指標。資料即時上傳至雲端平台,透過AI模型進行趨勢分析與異常警示,協助照護團隊早期辨識潛在風險,達到24小時全天候預防性照護與精準健康管理。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遠距醫療整合平台已可將院內外健康資料即時互通,透過鴻海的領先技術,開發出長照機構每日自動上傳健康數據與照護紀錄的機制,再由馬偕遠距醫療中心專責團隊即時分析與回饋。他進一步指出,智慧醫療讓醫療場域不再侷限於醫院,而是無所不在。此次整合機制使醫療回應時間由平均72小時縮短至12小時內,實現院內外即時照護決策,讓長者在長照機構中也能享有「醫院級」的健康管理品質。 祥寶尊榮長照集團董事長林哲弘表示,「長照是我的終身志業。」近40年來,祥寶已發展為全台指標性長照品牌,旗下機構超過十家,總床數逾2,000床,每月服務超過2,500人次。沿著大漢溪佔地6,000坪,即將盛大開幕的桃園市大溪區康莊院區,是祥寶新世代智慧長照的旗艦示範場域。該院區將顛覆傳統長照機構模式,導入鴻海AI穿戴監測與數位健康雲平台,結合馬偕醫院臨床資源,整合日夜間照護、AI數據分析與遠距健康管理,全面提升照顧品質與安全,實現醫療與長照的真正無縫接軌。 外骨骼肌力輔助裝置 科技守護照服員 除長者照護外,鴻海也關注第一線照服員的安全與職場健康。鴻海B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指出:「超高齡化社會不僅挑戰照護量能,更考驗照服員的工作安全。」此次合作導入由鴻海生態夥伴提供的「外骨骼肌力輔助裝置」,採用人體工學與力學原理設計,能在照服員執行高負荷動作時提供機械支撐與動力分擔。實測顯示,可降低腰背肌群用力高達94%,有效預防長期肌肉疲勞與職業傷害,協助照服員以更安全、穩定的方式投入照護工作。 鴻海長期投入數位健康生態系建構,從智慧醫院、在宅照護到長照服務,透過AI、生理監測裝置、雲端平台與機器人輔助技術的整合,實現「從醫院到居家(From Hospital to Homespital)」的遠距健康管理。此次三方合作是「科技×醫療×長照」跨域整合的重要里程碑,鴻海將持續以創新科技推動預防醫學與精準健康管理,讓長者在智慧照護環境中,享有安全、尊嚴與高品質的健康人生。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8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結合AI推動「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三大智慧平台,以「3+3+3」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www.honhai.com。
2025/11/03
鴻海研究院宣布與QunaSys共同發表研究成果 並深化量子運算合作
2025/10/31
鴻海研究院宣布與QunaSys共同發表研究成果 並深化量子運算合作
【台灣台北–2025年10月21日】鴻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 HHRI)宣布與量子運算軟體領導者 QunaSys,雙方合作研究的論文 《Neural Network Assisted Fermionic Compression Encoding: A Lossy-QSCI Framework for Scalable Quantum Chemistry Simulations》 已獲得國際期刊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接受刊登。QunaSys 是來自日本、在歐洲設有團隊的量子運算軟體公司,專注量子化學與材料應用。以自研的 QURI 軟體結合產學合作,協助企業與研究單位加速從研發到實用化。   這是雙方於2024年宣布合作開發先進的費米子編碼方法之後,第一個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該研究提出一項全新架構,結合先進的費米子編碼與神經網路輔助解碼技術,能有效提升量子化學模擬的效率與可擴展性。透過分子系統的實驗驗證,該方法以更少的量子位元與更低的運算負擔即可達到化學精度,為近期量子電腦及未來具容錯能力的量子硬體應用奠定實用基礎。這項研究聚焦於量子電腦在化學模擬上的挑戰,因傳統方法往往需要大量量子位元與龐大計算資源,超出現有量子硬體的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QunaSys提出了量子選擇組態交互作用方法(QSCI),並在後續被IBM延伸為基於量子採樣的對角化方案(SQD)並成功在IBM的量子電腦上進行了76量子比特的模擬。       雖然實驗結果卓然,但是基於化學知識的傳統計算方法上,QSCI的量子優勢依然受到在數值結果上挑戰。為了解決該問題,聯合研究團隊結合鴻海研究院於過去專利成果,提出基於化學知識的全新「費米子壓縮編碼」架構,並結合機器學習來輔助解碼。有效利用已知的化學知識來壓縮分子系統中的資訊量,同時保持模擬的精確度。簡單來說,就像替量子電腦裝上智慧壓縮工具,讓它能用更少的資源,完成更高效且精確的化學模擬。   這項突破可以為產業帶來許多潛在價值,例如製藥領域可藉此加速新藥分子設計;材料科學與新能源產業則能更快模擬並發現新型電池、催化劑與先進材料。在量子產業方面,該架構能彌補現有量子硬體資源不足的限制,讓近期量子電腦展現更實用的應用潛力,同時為未來具容錯能力的量子電腦奠定基礎。此研究不僅展現 AI 與量子科學的結合,也為產業導入量子計算提供具體可行的路徑。   展望未來,QunaSys 與鴻海研究院將持續強化合作,發掘量子演算法能帶來明確產業效益的實際應用場景、研發針對應用需求量身打造的創新量子演算法、推動將相關演算法整合至真實世界的應用與產品線。確保量子研究成果能直接轉化為產業價值,加速量子技術的落地與普及,推動全球量子產業生態系的發展。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是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於 2019 年創刊,致力於發表涵蓋物理及其跨領域的前瞻研究。該期刊以廣泛的學科範疇與高可見度為特色,快速推動科研成果在全球的傳播。根據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其最新 Impact Factor 約為 4.5,為在物理與跨學科領域中具備穩定的影響力,各學科領域排名前25%的Q1期刊。       關於鴻海研究院 鴻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於2020年,隸屬於鴻海科技集團(Hon Hai Technology Group),旗下設有五個研究所及一間實驗室。每個研究單位皆擁有高科技研究專業人員,專注於未來三到七年的前瞻技術研究,以強化鴻海的長期技術與產品創新動能,支持集團轉型為「智慧導向」,並提升鴻海「3+3+3」營運策略的競爭力。   關於QunaSys QunaSys於2018年發跡日本,並於2023年拓展歐洲據點,專注量子化學與材料領域。公司以 QURI 系列軟體與量子演算法開發,與頂尖大學及產業夥伴合作,提供從研發、工具鏈到顧問服務的一站式支援,協助客戶評估可行性並加速技術實用化。
2025/10/31
NVIDIA GTC於華盛頓特區盛大舉辦 劉揚偉董事長應邀出席Pregame Show
2025/10/29
NVIDIA GTC於華盛頓特區盛大舉辦 劉揚偉董事長應邀出席Pregame Show
現場大秀最新NVIDIA GB300 NVL72 首次揭櫫廠區最新智慧製造技術【2025.10.27 美國華盛頓特區訊】NVIDIA(NASDAQ:NVDA)GTC大會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盛大舉辦!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董事長劉揚偉除應邀出席大會Pregame Show,集團也在現場展示最新AI基礎架構NVIDIA GB300 NVL72,並首次對外分享美國廠區最新智慧製造技術導入。伴隨著客戶需求持續強勁,鴻海已在過去一年擴大AI伺服器相關投資規模,集團未來將持續與 NVIDIA合作,並在德克薩斯州、威斯康辛州、加州等廠區持續擴產,以滿足其需求。 劉揚偉董事長於大會Pregame Show直播節目中表示:「鴻海與NVIDIA擁有著非常出色的合作夥伴關係。我們的團隊正把最先進的AI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帶到美國,這將有助於我們的頂尖客戶在AI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本次在華盛頓特區所舉辦的GTC大會現場,鴻海也展示最新NVIDIA GB300 NVL72,展現集團在AI基礎設施領域的強大研發與整合實力,象徵台灣在全球AI供應鏈中扮演的重要樞紐角色。 鴻海科技集團自1985年赴美國投資,是集團首先布局的海外地區,目前在全美12州設有超過40個營運據點,業務涵蓋消費智能、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四大產品領域。作為全球主要AI伺服器製造商之一,鴻海持續協助科技企業建構AI基礎設施,目前已在德州、威州以及加州建立生產據點,支援區域性客戶的伺服器需求,未來將視產業趨勢與合作條件,進一步評估擴大投資的可行性。 鴻海目前正與NVIDIA在美國休斯頓,共同打造新世代AI伺服器智慧製造工廠,利用NVIDIA Omniverse函式庫預先做規劃並模擬各種場景,以打造最佳化的工廠環境,同時採用 NVIDIA 物理框架PhysicsNemo來開發即時熱流分析的 AI 代理模型,利用NVIDIA Issac做全廠AMR的路徑規劃等,並透過NVIDIA Metropolis視覺AI系統監控生產作業,強化品質與安全管控。 此外,該工廠也將成為全球首批導入NVIDIA Isaac GR00T N模型驅動的人形機器人之生產基地之一。鴻海與NVIDIA將以此為基礎,打造世界領先的AI智慧工廠標竿。 鴻海也是美國最大製造業協會——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 NAM)正式會員。2025年,集團美國總部負責人蕭才祐獲NAM邀請擔任董事會成員,與來自各產業的製造業高階主管共同推動美國先進製造、政策倡議與產業永續,象徵鴻海深耕美國市場的承諾與在產業中的影響力。 展望未來,鴻海將持續聚焦AI結合三大智慧平台,強化台美產業合作,並透過在地投入與技術創新,支持供應鏈發展與人才培育,推動全球轉型與永續成長。
2025/10/29
AI+醫療三強聯手!鴻海攜手臺北榮總簽署智慧醫療戰略合作意向
2025/10/23
AI+醫療三強聯手!鴻海攜手臺北榮總簽署智慧醫療戰略合作意向
鴻海宣布捐贈三億推動AI多模態模型與智慧醫院建設 共創台灣特色醫療新標竿 【2025.10.23 台北訊】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今日宣布,正式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在臨床驗證、AI多模態醫學模型開發及智慧醫院部署三大方向展開深度合作。此合作結合鴻海在AI、雲端與自動化領域的技術實力,以及北榮珍貴的臨床數據與研究能量,鴻海同時宣布將捐贈新台幣三億元經費,分三年期投入相關合作專案,期待共同打造具台灣特色的AI精準醫療與智慧醫院新標竿。 科技結合醫療:以臨床為基礎 推動精準健康 隨著AI與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醫療產業正加速數位轉型。臺北榮總長期深耕臨床醫學、智慧醫療與研究創新,在醫療品質、病人安全與科技導入方面居全台領先地位;而鴻海近年持續推動「3+3+3 轉型策略」,其中「數位健康」不僅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柱,更是企業回饋社會的具體實踐。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我們這次的合作,不只是鴻海與北榮的攜手,更是「台灣、北榮、鴻海」三強聯手!台灣的健保制度與醫療照護品質舉世聞名,北榮更是其中的中流砥柱,擁有深厚的臨床與研究實力;鴻海則從製造業起家,已成功轉型為AI智慧平台與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在AI資料中心、雲端與自動化領域居全球前列。這次合作,就是要把「醫療的深度」與「科技的廣度」結合起來,為台灣開創智慧醫療的新可能。 北榮院長陳威明表示,鴻海科技集團以全球領先的製造品質與效率聞名,近年積極投入AI智慧醫療領域,展現驚人成果。北榮擁有龐大臨床資料與優秀醫療團隊,是AI多模態醫學模型開發與臨床驗證的理想場域。此次合作不僅象徵醫療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更代表為台灣未來醫療發展「一起做一件大事」。 陳院長特別感謝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慷慨捐贈三年三億元研究經費,開啟醫療與科技攜手創新的新篇章。雙方將於北榮科技大樓設立智慧創新研究室,結合臨床應用與技術研發,打造智慧醫療示範基地,推動台灣智慧醫療邁向國際舞台。 三軌並進:智慧醫院自動化 X AI多模態影像醫學模型與數位孿生 X 在宅醫療 本次合作將聚焦三大主軸:智慧醫院自動化建設、AI醫學多模態模型研發、在宅醫療應用落地,並以「Dangerous(危險)」、「Repetitive(重複)」與「Value(價值)」三大維度為核心,讓科技真正解決醫療現場痛點,創造臨床價值。 1.Dangerous(危險):智慧醫院自動化,打造更安全的臨床環境。 雙方將導入化療與放射性藥品自動化配藥機器人,建立更安全的藥師作業環境,減少人為風險並提升準確率與效率;同時推進 TLA 檢驗室自動化管理系統,實現血液、藥品與廢液全流程智慧化,全面提升醫療安全與作業效率。 2.重複(Repetitive):智慧輔助與遠距監測,減輕醫護負擔。 透過導入 AMR 智慧搬運機器人與外骨骼裝置,協助醫護人員搬運與翻身,減輕照護壓力,讓醫護能專注於病患照護。此外,雙方也將導入鴻海 CoDoctor健康檢測設備與遠距生理監測平台,讓「Hospital at Home」在宅照護概念於榮總落地,應用於長照 3.0 及榮民之家健康守護,延伸臨床照護的深度與廣度。 3.價值(Value):多模態AI醫學模型,發展具台灣特色的AI生態系 雙方將合作開發 「CoDoctor AI 多模態醫學模型」,以臺北榮總在癌症治療、神經醫學、心臟疾病、及放射診斷等領域的豐富臨床資料為基礎,結合鴻海 AI 運算平台與數位孿生技術,建構涵蓋多模態的 AI 醫學模型。目前已規劃從失智症、攝護腺癌、肺癌、乳癌、冠心症等多領域出發,建立疾病風險預測、診斷與治療輔助系統。這些模型不僅能強化醫師臨床輔助判讀能力,更將成為具在地數據主權與醫療實證基礎的 AI 生態,展現臺灣自有的智慧醫療競爭力。 未來,雙方將持續在臨床驗證、AI 模型開發與智慧醫院部署三大方向深化合作,於臺北榮總院區打造智慧醫院示範場域,展現臨床實踐與科技創新的結合成果。 關於鴻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317)於1974年肇基於臺灣,以模具為根基,擴展為高科技服務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8名。 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觀 www.honhai.com。 關於臺北榮民總醫院 臺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PEVGH)創立於1958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醫學中心之一。醫院秉持「以病人為中心、以品質為導向」的理念,在臨床醫療、研究創新與教學訓練等領域皆居全台領先地位,擁有完整的專科醫療體系與跨域研究能量。院區現有約 3,100 張病床與近 1 萬名員工,並設有桃園、玉里及員山等7家分院,形成臺北榮總醫療體系。近年積極推動智慧醫療、精準健康與AI臨床應用,連續入選《Newsweek》2024與2025年度「全球最佳醫院」(World’s Best Hospitals),展現國際醫療競爭力。此外,在2025 年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名單中,臺北榮總體系共有 7 位臨床醫師入選,顯示其在臨床研究與學術影響力上的領先地位。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考www.vghtpe.gov.tw。
2025/10/23
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前瞻研究成果 獲Nature Physics接收發表
2025/10/21
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前瞻研究成果 獲Nature Physics接收發表
量子計算首次實現魔術態淨化常數開銷 資源消耗突破精度瓶頸【台灣台北–2025年10月21日】鴻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 HHRI)量子計算研究所最新量子容錯計算研究成果再傳捷報,近日發表的論文《Constant-Overhead Magic State Distillation》獲國際頂尖科學期刊 Nature Physics 接受,於9月16號正式刊登。 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謝明修、該所研究員Adam Wills (現為MIT在學博士生)與日本東京大學Hayata Yamasaki教授攜手合作,在魔術態淨化(Magic State Distillation, MSD)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常數開銷(constant-overhead)的 MSD 協議,成功將魔術態資源的消耗固定在與輸出精度無關的水準,徹底突破過往協議必須隨目標錯誤率提升而大幅增加資源的瓶頸。研究團隊利用高性能量子錯誤更正碼,結合縱向 Clifford 邏輯閘與高效轉換機制,確保在實現容錯 T 邏輯閘與 CCZ 邏輯閘時僅需固定數量的輸入魔術態,大幅提升大規模量子計算的可行性與效率。 這項成果首次在理論上達成 MSD 協議的最佳效率,意即輸入魔術態數量不再隨目標錯誤率呈對數成長,為量子錯誤更正資源優化奠定全新里程碑。研究也展示了在訓練與編碼階段靈活運用 qudit-to-qubit 轉換,使該協議可在標準 qubit 架構下部署,進一步降低硬體門檻,並推動容錯量子計算在實際應用中的落地。 圖說:量子位元 MSD 的歷史 γ 值 Nature Physics 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國際頂尖期刊之一,專注於物理科學領域的前瞻研究,根據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其最新Impact Factor高達 19.3,為物理領域最佳期刊。能夠於該期刊發表代表研究成果在國際間獲得高度認可,並具有極高的學術與技術影響力。 論文連結: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5-03026-0 關於鴻海研究院 鴻海研究院(Hon Hai Research Institute)成立於2020年,隸屬於鴻海科技集團(Hon Hai Technology Group),旗下設有五個研究所及一間實驗室。每個研究單位皆擁有高科技研究專業人員,專注於未來三到七年的前瞻技術研究,以強化鴻海的長期技術與產品創新動能,支持集團轉型為「智慧導向」,並提升鴻海「3+3+3」營運策略的競爭力。
2025/10/21
鴻海與NVIDIA合作在高雄導入800 VDC 電力架構 開啟AI Factory新紀元
2025/10/14
鴻海與NVIDIA合作在高雄導入800 VDC 電力架構 開啟AI Factory新紀元
集團旗下鴻佰科技OCP展示最新GB300 NVL72 持續扮演全球AI供應鏈樞紐 【2025.10.14 美國聖荷西訊】鴻海科技集團(TWSE:2317)於開放運算計劃全球峰會(OCP Global Summit 2025)宣布,將攜手NVIDIA(NASDAQ: NVDA)導入800 VDC 電力架構,共同打造未來AI Factory基礎設施;同時,集團旗下鴻佰科技(Ingrasys Technology)也展示最新NVIDIA GB300 NVL 72,並搭配最新的機櫃式水冷分配單元CDU解決方案,實現新一代的能源效率。隨著集團在高效電力與冷卻設計的持續創新,更象徵台灣在全球 AI 供應鏈中扮演的重要樞紐角色。 關於800 VDC 電力架構的導入,鴻海表示將率先於高雄K-1專案的AI資料中心實施。此專案是鴻海推動AI產業升級重要里程碑,將成為集團AI伺服器、資料中心及再生能源整合應用的示範基地。 鴻海表示,AI工廠的誕生代表產業正邁入高密度與高效能的新時代。透過與NVIDIA與生態系的技術合作,鴻海將在K-1 專案率先導入800 VDC 電力架構,並持續強化在AI伺服器、電力與冷卻整合設計方面的實力,目標是打造更安全、更節能且可快速部署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800 VDC 電力架構專為高密度AI工作負載打造,具備模組化與可擴展特性,能顯著降低電流與電阻損耗,減少銅導體用量並簡化電力分配與使用空間,同時提升能源轉換效率與降低總體用電費用。該架構亦支援NVIDIA未來多代GPU平台,為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提供高效、可靠且可持續的電力基礎,滿足下一階段AI運算需求。 今年的OCP全球峰會上,除了與 NVIDIA 共同宣布導入800 VDC 電力架構外,集團旗下 鴻佰科技(Ingrasys Technology) 也同步展示多項最新世代AI解決方案,包括 NVIDIA GB300 NVL72、NVIDIA HGX™ B300平台,以及專為企業級AI應用打造的全新NVIDIA MGX™伺服器,展現集團在 AI 基礎設施領域的強大研發與整合實力。   關於鴻海 鴻海科技集團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市占率超過四成,排名世界第一,涵蓋消費性電子、雲端網路、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等四大產品領域。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員工總人數於季節性高峰時超過九十萬人。 2024年合併營收新臺幣6.86兆元,名列《財富雜誌》(Fortune) 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第28名。近年來,鴻海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結合AI推動「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三大智慧平台,以「3+3+3」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提供者。 更多訊息請上http://www.jsdltg.com/zh-tw
2025/10/14